【原文】黄帝问曰:愿闻刺要。
岐伯对曰: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壅则邪从之。浅深不得,反为大贼,内动五脏,后生大病。故曰:“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肤者,有在肌肉者,有在脉者,有在筋者,有在骨者,有在髓者。”
【原文解释】黄帝问道:我想了解针刺方面的要领。
岐伯回答说:疾病有在表在里的区别,刺法有浅刺深刺的不同,病在表应当浅刺,病在里应当深刺,各应到达一定的部位(疾病所在),而不能违背这一发度。刺得太深,就会损伤内脏;刺得太浅,不仅达不到病处,而且反使在表的气血壅滞,给病邪以可乘之机。因此,针刺深浅不当,反会给人体带来很大的危害,使五脏功能紊乱,继而发生严重的疾病。所以说:疾病的部位有在毫毛腠理的,有在皮肤的,有在肌肉的,有在脉的,有在筋的,有在骨的,有在髓的。
【倪师解读】刺要论,黄帝问岐伯,你们那个针灸的刺法要点在哪里?
针灸,如果我们真的把针灸跟内经比较在一起的话,针灸比《黄帝内经》还早,真的我们回到那个中医的历史的源头,六千多年前就有针灸了,最早的是针石,东方有针岛,石头都是像针一样,很长的,细长的。先有针灸,才有中药的。所以针灸还在《黄帝内经》之前。这个所以黄帝才会问了,刺的要法是什么?
岐伯就说,病有浮沉,刺有深浅,各至其理,无过其道。针灸掌握的原则就是不可以过也不及。当我们知道病在表的时候我们就要针浅一点点,如果是很表就在皮肤上面,针在皮肤上刮刮就好了,不要刺进去。那如果我们知道在肌肉里面,那我们针下在肌肉里面。如果知道是筋上面我们就扎在筋的旁边,在骨边我们扎到骨边。
如果说明明在肌肉上面,一针就给他下到骨边,这就太过了。如果在筋上面你给他下到骨边也是太过。如果在皮上面你给他下到肌肉上还是太过。所以,我们常常说春夏的时候阳气比较旺,下针比较浅;秋冬的时候阴气比较旺阳气比较衰,我们就针比较深一点点。这都是按照节气来算的。
但是我们有时候不能看春夏秋冬,病人这个病发生在夏天,可是他是阴症,我们针也要下得深。看《黄帝内经》的时候,它的意思只是告诉我们常态是什么样。人,生长在这个天地之间,我们要去注重春夏秋冬,而春天就是我们的肝脏,夏天就是心脏,长夏是脾脏,秋天是肺脏,冬天是肾脏。
当病进入内脏的时候先不要管外面。当在肾脏的季节你看到心脏病的时候该怎么扎还是要按照夏天的来做。节气只是告诉我们什么时候恢复,什么时候病会严重,什么时候会持平。知道那个时间会持平,人有喘息的机会。
所以人体很精密,它发生事情不会马上就下去,总是会有一段时间。实际上,我们医生不能替自己家人看病,为什么?因为心会慌,心会乱,看不准,所以帮人家看不会,因为隔了一层。自己帮自己人看就不行了。亲人很难看,不能看,真的没办法看。所以,电话有时候很好,看不到人,隔着听,会听得很清楚,看到人就会比较乱,这是过和不及。
如果深浅不得,反为大贼。该深你扎得浅,病不去。病如果没有及时去掉,病会往里面跑。那该浅该深你该浅被你扎太浅了,病不去,病就往深入。还有呢,病在浅你太深了,结果伤到正气,病在外没有去,病往里面跑了。所以深浅一定要拿捏得准。
所以比如说现在有一个人,他皮肤很痒风疹,下针就很浅,他膝盖骨头很痛,下针到骨边,透针,最深的没有办法比它再深,扎到骨边,怎么会不好呢?因为那个针在骨头下方。我们针灸会介绍,为什么骨头那个地方能够让膝盖变得很好。
所以反为大贼,你深浅不得要领的时候反而会害到内动五脏,后生,以后就会生大病,原因在这里面。所以,岐伯说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肤者,有在肌肉者,有在脉者,有在筋者,有在骨者,有在髓者,都不一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